5月26日上午,仪征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走进仪征人民广播电台《行风热线》直播间,现场解答听众提出的问题,听取意见建议,回应群众关切。
问: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请问生态环境局在这方面有什么做法?
答:一是深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有效管控,截至2024年底,我市10个镇园区共完成96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70%。为提升农污治理水平,我市计划总体推进2025—2027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项目建成后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100%。
二是持续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开展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排查和较大面积劣Ⅴ类水体摸底调查,动态更新排查整治清单,综合分析农村黑臭水体的污染成因,实施综合治理;同时对2019年以来已完成整治的黑臭水体进行回头看,定期开展水质监测,防止已治水体水质下降甚至返黑返臭。
三是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指导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制定粪污资源化利用计划并完成备案;开展全市禁养区、规划发展类村庄等重点区域畜禽养殖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以及畜禽规模养殖场、新增畜禽养殖户的污染防治情况排查,指导畜禽规模养殖场进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改造提升。
问:请问仪征生态环境局今年在项目审批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是否有新的惠企举措?
答:今年以来,仪征生态环境局在项目审批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推出的重要惠企举措之一就是推进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审批合一”试点改革。
环评和排污许可证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遵守的两项重要的环境管理制度。企业在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前须办理环评审批手续,在实际投产(排污)前要申领排污许可证。按照传统审批模式,需先获得环评批复才能申请排污许可证,整个过程耗时长、环节多,容易错失市场发展良机。
仪征生态环境局努力探索排污许可和环评两套手续一体化审批,践行排污许可和环评“两证审批合一”新模式。重构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能,通过提前研判、现场调研、跟踪指导、容缺受理、并联审查等一系列举措,明确关键工作要点和时间节点,对符合要求自愿申报的企业实行同步受理、同步审查、同步办结、核实生效,将环评和排污许可审批由“串联”改为“并联”,助力企业抢占市场先机。
问:近年来,我市生态环境部门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这些措施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行涉企轻微违法行为轻罚免罚政策,通过制定《扬州市涉企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清单》等文件,明确对首次违法、危害轻微且整改及时的企业依法减免行政处罚。政策实施以来取得成效显著:一是优化营商环境,2024年以来,累计办理轻罚免罚案件92件,减免处罚金额达1100万元,有效降低企业合规成本;二是提升执法效能,通过“警示+整改”柔性监管模式,推动企业主动纠错,轻微违法整改率达100%;三是促进区域协同,扬州区域乃至长江三角洲区域统一免罚标准,实现跨区域执法尺度一致,惠及本地上百家企业。四是通过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从轻处罚制度,一方面严格落实“谁损害,谁担责”原则,另一方面督促环境损害人从“破坏者”到“守护者”的转变,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质增效。下一步将继续完善轻罚免罚政策,加强普法指导,助力绿色发展与营商环境双提升。
问:夏天到了,随着气温越来越高,餐饮油烟扰民问题会越来越多,请问生态环境局在餐饮油烟管控方面是怎么做的,有什米乐m6科技平台么新的举措?
答:一、疏堵结合,强化源头管控。联合线余家餐饮单位建立动态信息台账,重点核查油烟净化设施安装、运行及维护情况。要求餐饮业主签订《保护大气环境承诺书》,明确“定期清洗设备、达标排放”责任,并建立维护台账,形成长效管理机制。针对无设施、不达标的单位,一律限期整改,拒不整改的依法处罚。
二、科技赋能,实现智慧监管。为破解“反复治理、反复扰民”难题,我们构建“人防+技防”双保险机制。即人防层面,组建专职巡查队伍,采取“日查+夜巡”模式,对油烟净化设备使用情况开展突击检查,确保设施正常运行;技防层面,聚焦投诉热点和重点区域,选取75家规模餐饮单位安装油烟在线监控系统,实现油烟排放实时监测、超标自动报警。通过“双管齐下”,餐饮油烟超标排放问题同比下降40%,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
问:我是居住在陈集镇的一名村民,近年来我们村里建设了很多风力发电机,风力发电机运转时的噪声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请问生态环境局对于这个噪声是如何监管的?
答:近期我们也接到了不少群众关于风电噪声的信访,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我局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对反映的风机进行了噪声监测,对于噪声超标的风电企业,我单位均进行了立案调查;同时与企业协调,对于对居民影响较大的几台风机,采取降低负荷运行、夜间时段停运(21:00至次日7:00)等方式,减少风机噪声对周边居民的影响。